行業資訊
災害預警中的“叫應”機制:成功案例與應用考量
叫應機制是指在災害預警中,通過電話、短信、廣播等方式,將預警信息及時傳遞給相關責任人或群眾,確保他們能夠及時采取避險措施,以減少災害損失和人員傷亡的一種機制。
一、叫應機制的成功案例有很多,例如:
? 2023年7月初,河北臨城縣梁家莊村遭受“23·7”特大暴雨洪災,當地政府通過完善直達基層防汛責任人的臨災預警“叫應”機制,確保“叫醒”“叫應”和快速響應,及時轉移危險區群眾,最終無人員傷亡。
? 2023年7月3日至4日,恩施州巴東縣、建始縣遭受強降雨襲擊,致使兩地10個鄉鎮7118人受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997萬元。當地政府及時啟動“叫應”機制,最終無人員傷亡。
? 2023年6月19日至25日,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出現持續性暴雨過程,多個鄉鎮累積雨量超過200毫米。浦城縣氣象局通過重大災害性天氣預警“叫應”服務機制,助力地方防災減災救災取得明顯成效。
? 2023年8月19日17時,瀘定縣氣象局連續發布暴雨預警,接到暴雨藍色預警后,海螺溝景區管委會立即啟動預警“喊醒”“叫應”機制。最終,在8月19日23時的大暴雨中,海螺溝轄區內無一人傷亡。
這些案例都表明,叫應機制在災害預警和避險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能夠有效減少災害損失和人員傷亡。
二、叫應機制成功案例中值得借鑒的經驗:
? 浦城縣氣象局:通過精密監測、及時預警、及早響應,助力地方防災減災救災取得明顯成效。
? 寶雞市渭濱區:創新“網格員+應急叫應”模式,結合基層社會治理網格制,整合基層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員、護林員、災情信息員、安全生產協管員等網格化管理資源,把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處置等工作列入城鄉網格化服務管理重要內容,組建867名應急管理網格員隊伍,實行應急管理精準叫應機制。
? 深圳市:深圳氣象災害早期預警服務模式成為聯合國全民早期預警行動計劃的一個成功案例。據深圳市應急管理局防災減災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汛期的實踐證明,“343”機制及時完成預警和“叫應”,為“負一秒”響應提供了較好基礎,對防災減災工作起到有效支撐作用。
三、叫應機制在一些情況下可能不適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況:
1、誤報或錯誤的預警信息:如果預警信息不準確或存在錯誤,叫應機制可能導致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亂。
2、非緊急情況:對于一些非緊急的情況,叫應機制可能不必要或不適用。
3、特殊環境或場景:例如在某些軍事、保密等特殊環境中,可能存在特殊的通信和通知規定,叫應機制可能不適用。
4、人員無法響應:如果某些人員無法接收或響應叫應,例如處于無信號區域、身體狀況不佳等,叫應機制可能無法發揮作用。
5、不可預見的情況:對于一些突然發生、無法預見的情況,叫應機制可能無法及時做出響應。
6、系統故障或技術問題:如果叫應系統本身出現故障或技術問題,可能導致無法正常運行。
7、人為因素:例如人員疏忽、故意忽視等因素,可能影響叫應機制的效果。
在實際應用中,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評估叫應機制的適用性,并采取適當的措施來確保信息的準確傳遞和響應的有效性。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