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城市道路是如何分割的?為什么要設計成不同種形式?
下面小編給你講一下我們生活的城市道路是如何分割的。為什么要那樣設計呢?
在一些寬大的馬路上,你常常可以看到路面上畫著一條條分隔車流的白線或黃線。在交叉路口,除了可供行人橫穿馬路的“斑馬線”,還在各條車道的路面中間,用粗大的白色箭頭標示出車輛左、右轉彎或直行的方向。這些道路標志,指揮著不同形式、不同方式的車流各行其道,次序井然地通行。那么,道路交通一般是如何分割的呢?
在一些重要的干道上,寬闊的路面常被分成為機動車道 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三大部分。機動車道占據了路面中央主要部分,在車流量特別大的道路中間,往往由綠化帶或欄桿將相反方向的車流分隔開來,這樣既能提高對向行駛車輛的速度,又使對面行駛而來的車輛不會超越到本車道,以免造成車禍或堵塞。非機動車道設在機動車道的兩側,兩者同樣由隔離帶分開,以免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混駛。非機動車道適合于自行車、三輪車及助動車等速度較慢的車輛行駛。非機動車道的兩側是人行道,人行道通常高出車道10~15厘米左右,防止車輛駛上人行道。
在一般的道路上,路面分隔常常簡化為車行道和人行道兩部分,位于車行道兩側的人行道同樣比較高。此外,一些較為狹窄的道路還被規定為單行車道,減少車輛因雙向行駛時錯車、掉頭造成道路擁擠堵塞。
高速公路上,為保證行車速度和安全,不設非機動車道和行人步行道,但路面分隔同樣不可少。通常,高速公路對車輛的速度有一定限制,而且將道路的中間部分規定為快車道或超車道,兩側為慢車道或正常行車道。對路面進行專用車道的分隔,大大強化了車輛行駛的安全性,各行其道的結果還使車速普遍提高。
過去,到過北京的人都對北京的舊城道路網留下了深的印象:絕大多數道路都是南北向或東西向,相互交叉成無數個“井”字形,整個道路系統方方正正,整齊劃一,就像圍棋盤一樣,因而被稱為棋盤街。這種方格形式的道路系統,雖然很容易辨認和管理,但從一個街角到斜向的另一個街角,由于沒有直達的捷徑,因而只能沿著兩條邊走,路線比較長。美國首都華盛頓的道路設置和北京相似,也是方方正正的棋盤街。但是,在白宮、火車站、國會大廈等一些重要的建筑設施之間,增加了一些直達而寬敞的交通干線,使車輛和行人能方便、迅速地來回。
近年來,北京的道路交通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以天安門廣場為中心,在其外圍每隔數千米建設一條環繞城區的快速干道,由內而外分別為一環到四環。每條環路都有多個出入口與通往市中心的交通干道相連,這大大減少了以往穿越中心城區的車輛數量,從城市一端到另一端,可以直接由外圍的環路快速抵達,交通時間大為縮短。其實,這種圍繞中心城區建立多圈環形路,并配以多條通往市中心的放射狀道路的形式,是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城市道路網規劃模式,如英國首都倫敦等城市就是如此。
城市道路分類是城市道路分類是一項很復雜而且迄今尚未完善解決的問題。一般從下面四個方面區分:一、根據道路在城市規劃道路系統中所處的地位區分,視城市規模大小可分為四級或三級。大城市一般分為四級,即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及區間路。小城市分為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或區間路)。中等城市可視規模按四級或三級考慮。街坊內部道路,作為街坊建筑的公共設施組成部分,不列入等級道路之內;二、根據道路對交通運輸所起的作用區分,可分為全市性道路、區域性道路、環路、放射路、過境道路等;三、根據承擔的主要運輸性質區分,可分為客運道路、貨運道路及客貨運道路等;四、根據道路所處環境區分,從道路在規劃布局所處區域環境劃分,可分為中心區道路、倉庫區道路、文教區道路、行政區道路、住宅區道路、風景游覽區道路等;五、從道路本身服務特征及街面建筑布置情況劃分,可分為商業性道路、文化娛樂性道路、科教衛生性道路、生活性道路、火車站道路、游覽性道路、林蔭路等等。
當然,各個城市的具體情況大不相同,因此道路網規劃方式也隨之各具特色。如上海市就在環繞中心城區的內環線的基礎上,建立了貫穿市中心的南北高架路和東西向的延安路高架路。除此之外,在繁華的南京東路,節假日還禁止一切車輛通行,大大方便了市民和游人觀光、購物。無獨有偶的是,日本東京著名的商業大街—一銀座,節假日也規定為步行街,3000米長的大街上,只見行人如潮,不見車輛來往…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