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中國山水園林審美觀念的確立
崇拜自然思想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中國人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很早就積累了種種與自然山水息息相關的精神財富,構成了“山水文化”的豐富內涵。山水文化在我國悠久的古代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遠古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把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現象視為神靈的化身,大自然生態環境被抹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覆蓋以神秘的外衣。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在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所接觸到的自然物逐漸成為可親可愛的東西,它們的審美價值也逐漸為人們所認識、領悟。
獰獵時期的動物、原始農耕時期的植物,都作為美的裝飾紋樣出現在黑陶和彩陶上面,但它們僅僅是自然物的片段和局部,把大自然環境作為整體的生態美來認識,則要到西周時才始見于文字記載。《詩經·小雅》收集的早期民歌作品中體現了山水審美觀念的萌芽狀態,如:“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記述了作者在南山(終南山)所見的風景之美。山水審美觀念的萌芽,也在人們開始把自然風景作為品賞、游觀的對象這樣一個側面上反映出來。
我國古代把自然作為人生的思考對象,從理論上加以闡述和發展。老子時代的哲學家們已經注意到了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首先是面對自身賴以立足的大地,人們的悲喜哀樂之情常常來自自然山水。老子從大地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主要是山岳河川這個現實中,用自己對自然山水的認識去預測宇宙間的種種奧秘,去反觀社會人生的紛繁現象,感悟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一萬物本源之理,認為“自然”是無所不在,永恒不滅的,提出了崇尚自然的哲學觀。
莊子進一步發展了這一哲學觀,認為人只有順應自然規律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主張一切純任自然,并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觀點,即所謂“大巧若拙”“大樸不雕”,不露人工痕跡的天然美。老莊哲學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幾千年前就奠定了的自然山水觀,后來成為中國人特有的觀賞價值觀。
文章出自市政設計www.zf-sfl.com,轉載請注明。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