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測繪、測量工作內容之地形測量方法及要求
地形測量方法及要求
一、說明
本指導書只適用于工程施工中局部范圍內的大比例尺地形圖測量。地形測量控制網點是在施工控制網基礎上加密得到的,坐標系統和高程系統應與施工坐標系、高程系統相一致。遠離工區時,也可以采用北京坐標系或獨立坐標系統。比例尺為1:200、1:500、1:1000和1:2000,按正方形或矩形法分幅。圖式符號執行國家最新版本的《1:500 1:1000 1:2000地形圖圖式》。地形測量由于外業數據采集和內業成圖所使用的儀器和軟件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不論采用何種方法,成圖都必須滿足規范要求和用戶要求。
本指導書中用字母M表示地形圖比例尺分母。
二、圖根控制點(包括測站點)的測量
1.一般規定
1.1圖根點是直接供測圖使用的平面和高程控制點,可在各等級控制點上采用經緯儀交會法、測距導線法、全站儀坐標法、三角高程、水準測量、GPS等方法測量。
1.2圖根點或測站點的精度以相對于鄰近控制點的中誤差來衡量,其點位中誤差不應超過圖上±0.1㎜;其高程中誤差不應超過測圖基本等高距的1/10。
1.3為了節約,圖根點可以采用臨時地面標志。
1.4圖根點的密度因測圖使用的儀器不同要求也不同,只要能夠保證碎部點的平面高程精度即可。
1.5測站點可以在測圖過程中根據需要隨時測放。
2.圖根點測量(略)
三、地形測量測繪內容及取舍
地形圖應表示測量控制點、居民地和垣柵、工礦建筑物及其他設施、
交通及附屬設施、管線及附屬設施、水系及附屬設施、境界、地貌和土質、植被等各項地物、地貌要素,以及地理名稱注記等。并著重顯示與測圖用途有關的各項要素。
地物、地貌的各項要素的表示方法和取舍原則,除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地形圖圖式執行外,還應符合如下有關規定。
1. 測量控制點測繪
1.1測量控制點是測繪地形圖和工程測量施工放樣的主要依據,在圖上應精確表示。
1.2各等級平面控制點、導線點、圖根點、水準點,應以展點或測點位置為符號的幾何中心位置,按圖式規定符號表示。
2. 居民地和垣柵的測繪
2.1居民地的各類建筑物、構筑物及主要附屬設施應準確測繪實地外圍輪廓和如實反映建筑結構特征。
2.2房屋的輪廓應以墻基外角為準,并按建筑材料和性質分類,注記層數。1:500與1:1000比例尺測圖,房屋應逐個表示,臨時性房屋可舍去;1:2000比例尺測圖可適當綜合取舍,圖上寬度小于0.5mm的小巷可不表示。2.3建筑物和圍墻輪廓凸凹在圖上小于0.4mm,簡單房屋小于0.6mm時,可用直線連接。
2.4 1:500比例尺測圖,房屋內部天井宜區分表示;1:1000比例尺測圖,圖上6mm2以下的天井可不表示。
2.5測繪垣柵應類別清楚,取舍得當。城墻按城基輪廓依比例尺表示,城樓、城門、豁口均應實測;圍墻、柵欄、欄桿等可根據其永久性、規整性、重要性等綜合考慮取舍。
2.6臺階和室外樓梯長度大于3M毫米,寬度大于1M毫米的應在圖中表示。
2.7永久性門墩、支柱大于1M毫米的依比例實測,小于1M毫米的測量其中心位置,用符號表示。重要的墩柱無法測量中心位置時,要量取并記錄偏心距和偏離方向。
2.8建筑物上突出的懸空部分應測量最外范圍的投影位置,主要的支柱也要實測。四、測圖全站儀測圖方法與經緯儀加測距儀測圖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全站儀可以直接測出坐標和高程,無需計算。全站儀配合電子平板測圖全站儀于測站上,對中整平,量儀器高;開機,設置溫度、氣壓、棱鏡常數。
5.4在電子平板上進行測站設置,輸入測站點號、后視點號、儀器高;經緯儀照準后視點并將水平度盤置零。
5.5測站檢核:觀測1~2個控制點或已測過的地物點(包括后視點)檢核點位和高程,圖上點位相差不大于0.3mm,高程之差不大于1/10基本等高距,便可開始測量。
5.6測量過程中,平板操作員與全站儀操作員要配合好,并指揮立鏡人員立鏡;當棱鏡高改變時,立鏡員要及時回報棱鏡高。
5.7全站儀照準棱鏡后測量確認;平板儀讀取全站儀測量的數據;鍵入編碼(或查詢確認編碼);選線形與上一點連接(需要連接時);需要高程的點,輸入棱鏡高。
5.8外業結束后對圖面進行編輯,編輯操作因軟件而不同,作業員應按使用說明進行操作。
5.9利用高程點數據文件建立三角網,生成等高線,并進行等高線編輯。
5.10圖面檢查、圖廓整理、繪圖。
5.11為防止數據丟失,外業測量數據應及時輸入臺式機,備份保存。
6.全站儀測記法
6.1設站:對中整平,量儀器高;輸入氣溫、氣壓、棱鏡常數;建立(選擇)文件名;輸入測站坐標、高程及儀器高;輸入后視點坐標(或方位角),瞄準后視目標后確定。
6.2檢查:測量1個已知坐標的點的坐標并與已知坐標對照(限差為圖上0.1mm);測量1個已知高程的點的高程并與已知高程比較(限差為1/10基本等高距);如果前兩項檢查都在限差范圍內,便可開始測量,否則檢查原因重新設站。
6.3立鏡:依比例尺地物輪廓線折點,半依比例尺或不依比例尺地物的中心位置和定位點。
6.4觀測:在建筑物的外角點、地界點、地形點上豎棱鏡,回報鏡高;全站儀跟蹤棱鏡,輸入點號和改變的棱鏡高,在坐標測量狀態下按測量鍵,顯示測量數據后,輸入測點類型代碼后存儲數據。繼續下一個點的觀測。
6.5皮尺量距:對于那些本站需要測量而儀器無法看見的點,可用皮尺量距來確定點位;半徑大于0.5m的點狀地物,如不能直接測定中心位置,應測量偏心距,并在草圖上注明偏心方向;丈量的距離應標注在草圖上。
6.6繪草圖:現場繪制地形草圖,標上立鏡點的點號和丈量的距離,房屋結構、層次,道路鋪材,植被,地名,管線走向、類別等。草圖是內業編繪工作的依據之一,應盡量詳細。
6.7檢查:測量過程中每測量30點左右及收站前,應檢查后視方向,也可以在其它控制點上進行方位角或坐標、高程檢查。
6.8數據傳輸:連接全站儀與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輸電纜;設置超級中端的通訊參數與全站儀的通訊參數一致;全站儀中選擇要傳輸的文件和傳輸格式后按發送命令;計算機接收數據后以文本文件的形式存盤。
6.9數據轉換:通過軟件將測量數據轉換為成圖軟件識別的格式。
6.10編繪:在專業軟件平臺下進行地形圖編繪,具體操作依照軟件使用說明進行。
6.11建立測區圖庫,圖幅接邊,必要時輸出成圖。
6.12注意:每次外業觀測的數據應當天輸入計算機,以防數據丟失;外業繪制草圖的人員與內業編繪人員最好是同一個人,且同一區域的外業和內業工作間隔時間不要太長。
3. 工礦建(構)筑物及其它設施的測繪
3.1工礦建(構)筑物及其它設施的測繪,圖上應準確表示其位置、形狀和性質特征。
3.2工礦建(構)筑物及其它設施依比例尺表示的,應實測其外部輪廓,并配置符號或按圖式規定用依比例尺符號;不依比例尺表示的,應準確測定其定位點或定位線,用不依比例尺符號表示。
4. 交通及附屬設施測繪
4.1交通及附屬設施的測繪,圖上應準確反映陸地道路的類別和等級,附屬設施的結構和關系;正確處理道路的相交關系及與其它要素的關系;正確表示水運和海運的航行標志,河流和通航情況及各級道路的通過關系。
4.2鐵路軌頂(曲線段取內軌頂)、公路路中、道路交叉處、橋面等應測注高程,隧道、涵洞應測注底面高程。
4.3公路與其它雙線道路在圖上均應按實寬依比例尺表示。公路應在圖上每隔15~20mm注出公路技術等級代碼,國道應注出國道路線編號。公路、街道按其鋪面材料分為水泥、瀝青、礫石、條石或石板、硬磚、碎石和土路等,應分別以砼、瀝、礫、石、磚、碴、土等注記于圖中路面上,鋪面材料改變處應用點線分開。
4.4鐵路與公路或其它道路平面相交時,鐵路符號不中斷,而將另一道路符號中斷;城市道路為立體交叉或高架道路時,應測繪橋位、匝道與綠地等;多層交叉重疊,下層被上層遮住的部分不繪,橋墩或立柱視用圖需要表示,垂直的擋土墻可繪實線而不繪擋土墻符號。
4.5路堤、路塹應按實地寬度繪出邊界,并應在其坡頂、坡腳適當測注高程。
4.6道路通過居民地不宜中斷,應按真實位置繪出。高速公路應繪出兩側圍建的柵欄(或墻)和出入口,注明公路名稱。中央分隔帶視用圖需要表示。市區街道應將車行道、過街天橋、過街地道的出入口、分隔帶、環島、街心花園、人行道與綠化帶繪出。
4.7跨越河流或谷地的橋梁,應實測橋頭、橋身和橋墩位置,加注建筑結構。碼頭應實測輪廓線,有專有名稱的加注名稱,無名稱者注“碼頭”,碼頭上的建筑應實測并以相應符號表示。
4.8大車路、鄉村路、內部道路按比例實測,寬度小于1M毫米時只測路中線,以小路符號表示。
5. 管線測繪
5.1永久性的電力線、電信線均應準確表示,電桿、鐵塔位置應實測。當多種線路在同一桿架上時,只表示主要的。城市建筑區內電力線、電信線可不連線,但應在桿架處繪出線路方向。各種線路應做到線類分明,走向連貫。
5.2架空的、地面上的、有管堤的管道均應實測,分別用相應符號表示。并注明傳輸物質的名稱。當架空管道直線部分的支架密集時,可適當取舍。地下管線檢修井宜測繪表示。
5.3污水篦子、消防栓、閥門、水龍頭、電線箱、電話亭、路燈、檢修井均應實測中心位置,以符號表示,必要時標注用途。
6. 水系測繪
6.1江、河、湖、海、水庫、池塘、泉、井等及其它水利設施,均應準確測繪表示,有名稱的加注名稱。根據需要可測注水深,也可用等深線或水下等高線表示。
6.2河流、溪流、湖泊、水庫等水涯線,按測圖時的水位測定,當水涯線與陡坎線在圖上投影距離小于1mm時以陡坎線符號表示。河流在圖上寬度小于0.5mm、溝渠在圖上寬度小于1mm(1:2000在形圖上小于0.5mm)的用單線表示。
6.3海岸線以平均大潮高潮的痕跡所形成的水陸分界線為準。各種干出灘在圖上用相應的符號或注記表示,并適當測注高程。
6.4水位高及施測日期視需要測注。水渠應測注渠頂邊和渠底高程;時令河應測注河床高程;堤、壩應測注頂部及坡腳高程;池塘應測注塘頂邊及塘底高程;泉、井應測注泉的出水口與井臺高程,并根據需要注記井臺至水面的深度。
7. 境界測繪
7.1境界的測繪,圖上應正確反映境界的類別、等級、位置以及與其它要素的關系。
7.2縣(區、旗)和縣以上境界應根據勘界協議、有關文件準確清楚地繪出,界樁、界標應測坐標展繪。鄉、鎮和鄉級以上國營農、林、牧場以及自然保護區界線按需要測繪。
7.3兩級以上境界重合時,只繪高一級境界符號。
8. 地貌和土質的測繪
8.1地貌和土質的測繪,圖上應正確表示其形態、類別和分布特征。
8.2自然形態的地貌宜用等高線表示,崩塌殘蝕地貌、坡、坎和其它特殊地貌應用相應符號或用等高線配合符號表示。
8.3各種天然形成和人工修筑的坡、坎,其坡度在70°以上時表示為陡坎,70°以下時表示為斜坡。斜坡在圖上投影寬度小于2mm,以陡坎符號表示。當坡、坎比高小于1/2基本等高距或在圖上長度小于5mm時,可不表示,坡、坎密集時,可以適當取舍。
8.4梯田坎坡頂及坡腳寬度在圖上大于2mm時,應實測坡腳。當1:2000比例尺測圖梯田坎過密,兩坎間距在圖上小于5mm時,可適當取舍。梯田坎比較緩且范圍較大時,可用等高線表示。
8.5坡度在70°以下的石山和天然斜坡,可用等高線或用等高線配合符號表示。獨立石、土堆、坑穴、陡坡、斜坡、梯田坎、露巖地等應在上下方分別測注高程或測注上(或下)方高程及量注比高。
8.6各種土質按圖式規定的相應符號表示,大面積沙地應用等高線加注記
表示。
9. 植被的測繪
9.1地形圖上應正確反映出植被的類別特征和范圍分布。對耕地、園地應實測范圍,配置相應的符號表示。大面積分布的植被在能表達清楚的情況下,可采用注記說明。同一地段生長有多種植物時,可按經濟價值和數量適當取舍,符號配制不得超過三種(連同土質符號)。
9.2 旱地包括種植小麥、雜糧、棉花、煙草、大豆、花生和油菜等的田地,經濟作物、油料作物應加注品種名稱。有節水灌溉設備的旱地應加注“噴灌”、“滴灌”等。一年分幾季種植不同作物的耕地,應以夏季主要作物為準配置符號表示。
9.3田埂寬度在圖上大于1mm的應用雙線表示,小于1mm的用單線表示。田塊內應測注有代表性的高程。
10.注記
10.1要求對各種名稱、說明注記和數字注記準確注出。圖上所有居民地、道路、街巷、山嶺、溝谷、河流等自然地理名稱,以及主要單位等名稱,均應調查核實,有法定名稱的應以法定名稱為準,并應正確注記。
10.2地形圖上高程注記點應分布均勻,丘陵地區高程注記點間距為圖上2~3cm。
10.3山頂、鞍部、山脊、山腳、谷底、谷口、溝底、溝口、凹地、臺地、河川湖池岸旁、水涯線上以及其他地面傾斜變換處,均應測高程注記點。
10.4城市建筑區高程注記點應測設在街道中心線、街道交叉中心、建筑物墻基腳和相應的地面、管道檢查井井口、橋面、廣場、較大的庭院內或空地上以及其他地面傾斜變換處。
10.5基本等高距為0.5米時,高程注記點應注至厘米;基本等高距大于0.5米時可注至分米。
11.地形要素的配合
11.1當兩個地物中心重合或接近,難以同時準確表示時,可將較重要的地物準確表示,次要地物移位0.3mm或縮小1/3表示。
11.2獨立性地物與房屋、道路、水系等其它地物重合時,可中斷其它地物符號,間隔0.3mm,將獨立性地物完整繪出。
11.3房屋或圍墻等高出地面的建筑物,直接建筑在陡坎或斜坡上且建筑物邊線與陡坎上沿線重合的,可用建筑物邊線代替坡坎上沿線;當坎坡上沿線距建筑物邊線很近時,可移位間隔0.3mm表示。
11.4懸空建筑在水上的房屋與水涯線重合,可間斷水涯線,房屋照常繪出。
11.5水涯線與陡坎重合,可用陡坎邊線代替水涯線;水涯線與斜坡腳線重合,仍應在坡腳將水涯線繪出。
11.6雙線道路與房屋、圍墻等高出地面的建筑物邊線重合時,可以建筑物邊線代替路邊線。道路邊線與建筑物的接頭處應間隔0.3mm。
11.7境界以線狀地物一側為界時,應離線狀地物0.3mm在相應一側不間斷地繪出;以線狀地物中心線或河流主航道為界時,應在河流中心線位置或主航道線上每隔3~5cm繪出3~4節符號。主航道線用0.15mm黑實線表示;不能在中心線繪出時,國界符號應在其兩側不間斷地跳繪,國內各級行政區劃界可沿兩側每隔3~5cm交錯繪出3~4節符號。相交、轉折及與圖邊交接處應繪符號以示走向。
11.8地類界與地面上有實物的線狀符號重合,可省略不繪;與地面無實物的線狀符號(如架空管線、等高線等)重合時,可將地類界移位0.3mm
繪出。
11.9等高線遇到房屋及其它建筑物,雙線道路、路堤、路塹、坑穴、陡坎、斜坡、湖泊、雙線河以及注記等均應中斷。
11.10當圖式符號不能滿足測區內測圖要求時,可自行設計新的符號,但應在圖廓外注明。
1. 平板儀白紙測圖
1.1置平板儀于測站上,整平、對中、量取儀器高、定向,使照準儀的直尺邊準確地通過圖板上測站點的位置;用已測地物點或圖要點檢查定向。
1.2用照準儀瞄準碎部點上立的視距尺,讀出碎部點的視距和中絲切尺數,讀垂直角。
1.3用計算器計算水平距離和碎部點高程。公式(內調焦望遠鏡)如下:
測站點至立尺點水平距離:S=KL?COS2α;
立尺點高程:H=H0+I+ h’-B
其中 h’=0.5Klsin2α
L:兩視距絲間標尺讀數差;
K:視距乘常數,通常為100;
H0:測站點高程;
I:儀器高,H0+I即為視線高;
B:中絲讀得的切尺數;
α:垂直角(視準軸的傾斜角)。
1.4用卡規和斜分比例尺按測圖比例尺截取碎部點在圖上的長度,沿照準儀直尺邊沿,使卡規一腳對準測站點,另一腳在圖上刺點,即得到碎部點在圖上的點位,并注記高程。
1.5一點測量完畢,指揮立尺員進行下一點的觀測,直到本測站上應測的碎部點全部測完為止。
1.6每個測站上測出部分碎部點以后,應隨時進行勾繪,盡量作到隨測隨繪,避免繪錯或遺漏。
1.7在測站上勾繪地物地貌結束后,應立即進行巡視檢查,發現漏、錯或綜合取舍不當,等高線與高程注記相矛盾,要立即糾正。務使成圖清晰易讀、主次分明、取舍恰當、圖式運用正確。
1.8測圖過程中和收站前要檢查圖板定向。
2. 經緯儀配合小平板儀白紙測圖
2.1將經緯儀置于測站旁2米左右處,整平,后視測站,計算視線高。
2.2將小平板儀置于測站上,整平、對中、定向、檢查定向后,用測斜照準儀瞄準經緯儀的垂球線,量取到經緯儀的距離,按測圖比例尺在圖上定出經緯儀的位置。
2.3以測斜照準儀瞄準碎部點上的視距尺,通過圖上測站點的位置,以測斜照準儀的直尺邊沿定出碎部點的方向。
2.4以經緯儀觀測碎部點的標尺,讀取視距和垂直角,計算碎部點的高程和碎部點到經緯儀的距離。
2.5按測圖比例尺用卡規自經緯度儀在圖上的位置截取經緯儀至碎部點的長度與直尺邊相交,刺出碎部點的位置,并注記高程。
2.6重復2.3、2.4、2.5的過程,測出本站其它碎部點。
2.7勾繪,巡視檢查。
2.8測圖過程中每測20~30個點和收站前要檢查圖板定向是否變動。
3. 經緯儀配合量角器測圖
3.1將經緯儀置于測站上,對中、整平、量儀器高,后視附近的一個控制點作為起始方向(零方向)。
3.2小平板置于測站附近的任意位置,固定測圖板,在圖上測站點位置插繡花針,并將量角器圓心小孔套在針上,畫出測站點至后視點的方向線。
3.3經緯儀觀測碎部點的水平角、立角、視距。
3.4計算碎部點高程和碎部點至測站點的水平距離。
3.5用量角器和比例尺,按水平角、水平距離刺點,標注高程。
3.6重復3.3、3.4、3.5操作,完成其它碎部點測量。
3.7檢查后視方向是否變動,勾繪,巡視檢查,本站測量結束。
3.8用此法進行小面積測圖時,可記錄經緯儀野外觀測數據,并繪制草圖,在室內展點勾繪。
3.9為了解決量角器估讀誤差太大和量角器圓心偏心問題,可根據觀測的水平角、立角、視距計算出碎部點的坐標和高程,用三角板和直尺或坐標尺手工展點。
3.10當視距較短時,用鋼尺或皮尺量距代替視距,可以大大提高測距的精度。
3.11用經緯儀或經緯儀配鋼尺(或皮尺)測量的測圖數據可以計算、整理成坐標數據文件,用機助成圖法成圖。
4. 經緯儀配合測距儀測圖
4.1將經緯儀置于測站上,對中整平,后視一個鄰近的控制點并配置方位角,量取儀器高,計算視線高。
4.2將測距頭安裝到經緯儀上,并連接電池,設置溫度、氣壓、棱鏡常數。
4.3經緯儀照準棱鏡下方的標志中心,讀記方位角。
4.4測距儀照準棱鏡中心,測記水平距離和高差。
4.5計算碎部點的坐標和高程。
4.6在圖板上用比例尺按坐標展點,加注高程。
4.7重復4.3、4.4操作過程,完成本站其它碎部點的測量。
4.8勾繪,巡視檢查。
4.9觀測過程中注意檢查后視方位角,也可以在已知點上檢核坐標或高程。
4.10用此法進行大面積測圖,應現場勾繪。當范圍較小時,可以野外測記數據,繪制草圖,室內展繪或機助成圖。
4.11無內存
5.
電子平板的工序:命名、控制點錄入、測量、編輯、繪圖。
5.1硬件檢查:檢查電子平板(便攜機或掌上電腦)電池及接插設備,確保數字測圖供電正常;通訊電纜室內聯機檢查,無論電纜故障,或儀器設置不對,均要發現在室內,及早作相應處理;檢查光筆及鼠標器是否正常,確保生產過程中沒有問題;準備編碼表;攜帶軟件狗。
5.2軟件操作準備:設定工程名,確定準備作業的文件名及存貯空間;劃定測區,確保屏幕顯示與所測內容相適應;將控制點文件備份到當前工程名目錄下。
5.3置
五、全數字地面攝影測量測繪地形圖(適普軟件)
1.準備工作:
1.1檢查好儀器、腳架、儀器的基座;
1.2裝好攝影用的干板;
1.3準備像控點牌子,數量不能少于6個。
2.外業工作
2.1根據具體的地形條件、攝影范圍、攝影距離安排好攝影的像對數;計算攝影基線長度,選好基線;
2.2在基線兩端架攝影站,攝影站一定要整平,否則在內業處理時,一個像對難以一次處理完成;加大模型拼接的難度;
2.3在攝影的像對中布設好象控點,安排人員測出每個像控點的坐標及高程,測像控點的坐標及高程時,一定要正倒鏡,以保證高程精度;攝影站上攝影時,一定要做好每個像對的記錄,即像對次序、左右影像、像控點草圖、像控點坐標和高程;
2.4每個像對在攝影時,像控點牌子一定要保持不動。
2.5相鄰像對,重疊部分不能少于1/3,像控點不能少于3個。
3.內業數據采集
3.1干板沖洗涼干后進行掃描,再進行內業處理;
3.2首先建立一個測區,測區參數是在輸入文件名時是生成的,按彈出的參數界面中填好測區目錄、控制點文件名、模型控制點文件名、原始影像類型、攝影比例尺、成圖比例尺、正射影像的輸出分辨率等;一個測區可由多個模型組成,每個模型需要建立一個模型參數文件,模型參數文件是在輸入文件名時生成的,按彈出的參數界面中填好模型目錄、左右影像名、臨時文件目錄、產品所在目錄;
3.3在軟件的File菜單中選擇輸入像控點文件;
3.4在軟件的處理菜單中選擇全自動內定向,待計算機處理完后,按傳統方法在計算機中將像控點確定,然后選擇絕對定向,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調整好視差,將像控點定準,然后存盤退出;
3.5做好上述工作后,定義當前像對的作業區,即此像對需測圖的有效區域,再進行自動生成核線影像,彈出菜單選擇退出;
3.6在軟件的主界面下,選擇影像匹配,然后進入匹配編輯狀態,需要編輯的地方有:影像的不連續、被遮蓋及陰影、成片灌木、干擾、大面積的平地等。
3.7在軟件的主界面下,選擇產品,生成DEM、正射影像、等高線等,若測區有多個模型,還要進行模型拼接,再重新生成等高線;
3.8在數字影像測圖界面下,建立測圖矢量文件,打開模型,輸入等高線,再進行地物、地貌等量測、編輯。
4.圖廓編輯,輸出地形圖。六、GPS水下地形測量(南方軟件)
用GPS進行水下地形測量作業時應按以下步驟進行:
1.固定站設置:
1.1根據GPS上的端口標記將電臺天線、GPS天線、電源線連接好。
1.2用電纜將計算機與GPS的RS232C串口連接好,先打開GPS的電源, 再
啟動計算機。
1.3運行“海洋測量軟件”的“圖幅表”程序,根據待測量區域設置合適的圖幅范圍。
1.4運行“海洋測量軟件”的“基準站設置”程序,選擇上一步設置好的圖幅,將控制點的坐標輸入至GPS中,并點擊“更新”,然后退出程序,再關閉GPS電源,拔掉電纜線后再打開GPS電源,選擇電臺頻道。
2.移動站設置:
2.1將換能器測深桿固定在測量船上,測深桿的吃水深度一般為50厘米左右,測量施測水域水面高程。用測錘或花桿在換能器旁邊測量水深,與測深儀所測水深進行檢核。
2.2便攜式計算機應放在測量船駕駛室工作臺上,便于導航。
2.3將測深儀(SDH—13D)放在計算機附近,將換能器的數據傳輸線與測深儀相連。校準測深儀的零位線和吃水線。
2.4在測深桿上安置GPS天線,在船上合適的位置安置電臺天線,并將GPS天線、電臺天線、電源線與GPS連接好。
2.5在便攜式計算機上插入PCMCIA串口卡,再將卡上的兩個串口分別連接到測深儀的“測試II”端口和GPS的“計算機”端口。
2.6打開GPS電源,選擇與固定站GPS電臺相同的頻道。
3.觀測
3.1在計算機并口上插入軟件狗并啟動計算機。
3.2運行“海洋測量軟件”的“測量”程序,選擇固定站設置3定義好的圖幅,設定數據采樣率,按“F2”鍵即可開始測量。
3.3工作時應將測量開始時間、結束時間、及水位數據記錄好,這是內業的基礎。
3.4測深過程中,測深儀操作員要注意觀察水深變化,及時變換測深檔。
3.5測量完成后,要再次用花桿或測錘測量水深,檢查測深儀測深誤差大小。然后按順序關閉計算機電源,關閉測深儀電源,關閉GPS電源,拔掉各種連接電纜,拆卸測深桿。清點設備無遺漏后方可離開測量船。
3.6回到固定站,關閉GPS,并回收天線,放入儀器箱內。
4.內業編輯,輸出水下地形圖。
七、手工描圖
1.首先把外業底圖(鉛筆圖)整理好。
2.按照所測圖形范圍大小,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分幅。
3.如果外業底圖是繪在一般計算紙(通常所說的厘米格網紙)上的話,可直接用描圖紙蒙在底圖上,按照地形圖圖式進行著墨描繪。如果外業測的圖是直接繪在聚脂薄膜上,應先清洗圖面,待圖紙干后直接在聚脂薄膜上著墨。
4.相鄰圖幅接邊完成后,就可以開始地形圖的清繪。一般地形圖清繪按照以下步驟進行:繪圖廓、坐標格網、測量控制點、獨立地物、居民地、管線及垣柵、水系及附屬建筑物、道路及附屬建筑物、境界、植被、地類界、地貌、注記及等高線。
5.自檢、互檢。
6.圖廓整飾。
7.檢查驗收。
本文來自于百度文庫,
向原作者致謝,僅供學習交流之用
文章轉載于:51GIS在線課堂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